被告知检验标本不合格?检验科为您答疑解惑
检验科所检测的标本类型有血液、尿液、粪便、痰液、分泌物等,在日常检验的过程中,患者或医护人员有时会收到标本不合格的通知,您是否产生过疑惑标本为什么会不合格?本篇内容主要讲述血液和尿液这两种类型的不合格标本,检验科来为您解答其中的原因。
血液不合格标本 血液标本常见的不合格类型包括容器采集错误、溶血、脂血、抗凝标本凝集、标本量偏多或不足等。那么,各类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1、容器采集错误: 常见的采集错误主要为抗凝标本使用了促凝管采集或促凝标本使用了抗凝管采集等。如容器采集错误需重新采集标本检测。 2、标本溶血: 溶血是指血液标本在采集、运送、分离和保存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起红细胞在体外破裂,从而使红细胞的内容物流出,导致血浆或血清颜色变深变红。 溶血会导致ALT、AST结果偏高,LDH、CK、CK-MB结果偏高,钾离子偏高、钠离子偏低,红细胞计数偏低、血小板计数偏高等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标本溶血需重新采样复查。 3、标本脂血: 脂血是由脂蛋白颗粒堆积引起的样品混浊,主要是由颗粒度较大的乳糜微粒(CM)和部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所导致。即血液中的血脂浓度异常升高。 脂血会导致血红蛋白偏高,凝血指标PT、APTT、FIB、TT等结果偏高或检测不出,某些肝功指标结果偏高或检测不出等影响。 处理方法是先手工稀释矫正结果,如影响较大依旧无法检测,血脂较高的患者需降脂后复查,因空腹时间较短造成脂血的患者需空腹八小时以上再次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无法进食输注脂肪乳的患者,为避免标本脂血,需在输液后间隔5-6小时才可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4、抗凝标本凝集: 抗凝标本凝集的常见采集管为紫色管、蓝色管、黑色血沉管,这些采集管在采集血液标本后应当立即颠倒混匀6-8次,避免标本凝集。 常见的标本凝集造成的结果异常有血小板计数偏低,凝血指标FIB结果偏低等。抗凝标本凝集时需重新采样复查。 5、标本量偏多或不足: 一些含有抗凝剂的采血管需采集定量的血液方能达到预计的抗凝比例,量多或量少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尿液不合格标本: 尿液不合格标本常见的类型有标本量不足和尿液留取时间过长。标本量不足无法满足检测需要,尿液留取至送检之间超过一小时会影响检测结果,两种类型的不合格标本均需重新留取再进行检测。 不合格标本对检测结果及检测效率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正确的标本采集是检验分析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和质量保障,也是检验结果准确、快速的基础。 北城医院检验科每一位同事将认真仔细地排除不合格标本对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为患者和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报告,精准检验,为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