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沉默的“杀手”——颈动脉斑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超过2亿人被诊断出颈动脉斑块,其中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45岁以上的人群中确诊为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80%;60岁以上的人群几乎都有斑块。
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是不是该引起重视呢?颈动脉斑块如此多见,已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早了解、早预防这个沉默的“杀手”—颈动脉斑块。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是颈部主要动脉血管之一,它负责为大脑输送血液和营养。颈动脉斑块最易产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是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颈动脉斑块又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它的形成复杂且漫长。 通俗的讲,水在水管里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管壁上会沉积大量的水垢。而颈动脉就像是水管,血液在我们的血管里不停的流动,血管里的“杂质”就会慢慢沉积在血管壁上,就像是水管里的水锈和污垢,时间久了血管就会狭窄和堵塞。 视频 如何发现颈动脉斑块? 1、超声检查:目前在临床上作为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准确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的病变部位及程度、术中及术后评估手术的疗效、血管通畅情况以及作长期随访的检查方法。 2、CTA或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也是常用的无创性检查诊断方法,可显示颈动脉狭窄的解剖部位和狭窄程度。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DSA 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如穿刺并发症、造影剂肾病等。 哪些人群应该进行常规筛查? ①年龄>65岁; ②吸烟人群; ③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 ④严重外周动脉疾病; 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 ⑥颈动脉杂音; ⑦心血管疾病患者。 颈动脉斑块的高危因素 颈动脉的高危因素有很多,一种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说遗传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地域因素,环境因素等等。 另一种就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不健康的饮食,抽烟酗酒,久坐不运动、肥胖、熬夜、压力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加速血管内皮损伤。 颈动脉斑块有哪些症状? 颈动脉斑块像个沉默的“杀手”,大部分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很多人都是在常规体检的时候,通过颈部超声发现的。当颈动脉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可能会导致头晕、头昏、记忆力下降等等表现。 典型的表现: 1、脑部缺血症状:头晕、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失眠多梦。 2、眼部缺血症状:视力下降、偏盲、黑曚。 3、短暂脑缺血发作:一过性失语、偏瘫、偏盲等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大多数患者1~2 h内恢复,少数24 h内恢复,不遗留后遗症。 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 了解了关于颈动脉斑块的知识,我们就要学会如何预防它。首先,预防斑块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粗杂粮等纤维摄入,减少高脂、高胆固醇的摄入,控制食盐、碳水化合物以及反式脂肪摄入等,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2)适当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成人可采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形式;老年人可选择太极拳、广场舞等形式进行活动。 (3)控制体重:肥胖及超重人群颈动脉斑块、心脑血管风险增加,应通过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等方式控制体重。 (4)戒烟和限制饮酒:戒烟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可减少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颈动脉斑块怎么治疗呢? 出现颈动脉斑块,根据病变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三种方式。 1、颈动脉狭窄不超过50%的患者,主要看斑块的稳定性,一般低回声、混合回声或中等回声斑块,提示斑块可能不稳定,有破裂的风险; 2、高回声或强回声斑块,通常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来说如果是稳定斑块,又没什么危险因素,可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及血生化,如果没有变化或进展,可以暂不用药。 3、如果有不稳定斑块且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危险因素,则建议药物治疗,主要以降胆固醇及抗血小板治疗。 4、当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超过50%,不足70%时,还可以维持基本血供,一般药物治疗即可,当颈动脉狭窄≥70%,不少患者会出现头晕、一过性的脑缺血缺氧,除了药物治疗外,可能还需要行支架植入等,特别是有症状或者发生过脑梗时,外科做内膜剥脱术。
不管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都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属于医疗干预。但对于任何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比如颈动脉斑块、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最基础的治疗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基础,还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最有效的方法。